“孝莫著于长沙定王”
据星辰在线报道(长沙晚报记者 田芳 实习生 赵艳)昨日本报报道了定王台作为孝文化的标志,却无处可寻的遗憾,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罗庆康认为,定王文化非常值得挖掘,他希望这个人文景观早日恢复,还长沙人民应有的能进行精神熏陶的园地。
刘发是汉景帝的儿子。于孝景前元二年(前155 年) 三月立为长沙王;于孝武元光六年(前129 年) 薨,谥为定王。他在长沙地区统治过28 年。罗庆康曾对长沙国文化进行研究,如果说马王堆文化体现的是吴氏(吴芮)长沙国的盛况,那么定王文化则描绘出刘氏长沙国的景象。
罗庆康认为,从刘发开始的刘氏长沙国经过八代九传,历时175年(前155 —公元37 年,中间废置17 年),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可低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尽人子之孝道,筑台以望母,净化了社会风气。 罗庆康发表于《长沙大学学报》的《略论定王刘发封于长沙国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明末湘潭人周圣楷在所撰《楚宝》中云:“定王载米搏长安土筑台,以志思亲。”定王来长沙后,每年将长沙米运往长安,以示供养母亲,尽子之孝道;再将长安土运来长沙,在府城的东南部浏城桥水月村东北侧(现今之长沙市芙蓉区解放西路84号长沙市图书馆处) ,筑一高台,以登临向西望母。正如《明统志》所记,定王台“在府城东南,定王刘发筑台于此,以望母唐姬墓。”后台坍废,建定王庙;宋代曾作长沙学宫。清代光绪二年(1876 年),湖南观察使夏锡云曾重修定王台,在《重修定王台碑记》中说:“而其千古不磨者,忠莫著于贾太傅,孝莫著于长沙定王。”刘发对母亲的怀念深情,被历代文人所称颂,使定王以“孝”著称于世。定王为此还修了配套园林,有两处:一是双女墓。据《太平寰宇记》载:“汉长沙王葬程、唐二姬之冢,坟高七尺,在长沙县侧。”一为蓼园。南朝梁任防《述异记》:“长沙定王故宫有蓼园。”蓼是一种草本植物,叶辛香,古代用作调味品或入药,引申比喻辛苦。长沙定王认为,母亲唐姬在不利的环境里养育自己长大,实属不易,也含有思念母亲的意思在内。另外,定王死后也葬在这里,据王先谦的《汉书补注》说:“《通志》定王墓在长沙东门外,其母唐姬墓,各高十三丈,其间相距三丈。”它表明,即使死后,母子也不分离。
定王台惜毁于1938年的“文夕大火”,因此,如今定王台景点空有其名。罗庆康认为,如今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孝道,因此,重修定王台很有积极意义。
(来源:星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