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20)|为中国民航首批现代化主力飞机“筑巢”,“湘安铁军”这样书写“湖南速度”

2021-07-06

 

  多年以后,回忆起在上海的日子,廖建华总会想起一些遥远却熟悉的场景——清早赶车,登上一辆回荡着吴侬软语的上海公交;每晚下班时,抬头能看到高挂天边一角的明月;偶尔从黄浦江吹来的、透着些许凉意的习习晚风。

  但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一个身影,那是上海大场机场总装车间51号喷漆厂房高高的钢梁上,用安全绳系着的一位瘦弱却矫健的女漆工。无论刮风下雨,她都悬挂着在厂门前专心地做着油漆,从远处看,与喷漆厂房数十米高的厂门相比,她像是一个不聚焦的黑点。

  廖建华已经不记得她的姓名,但仍难忘记在每晚下班的施工人群中,总能看到她全身覆满油漆的样子。回想此情此景,廖建华好像又穿越回了三十多年前的上海北郊,大场机场总装车间扩建改造的施工现场。当时他是湖南建工集团旗下的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安公司”)的一名材料主管,在紧张而又充实的1986年、1987年两年,见证了许多湘安人在异乡,为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挥汗如雨、攻坚克难。

  正是在他们的忘我奉献下,作为上海大场机场总装车间扩建改造项目的主承建方,湘安公司克服了工期极为紧张、施工难度较大等一系列困难,在规定时间内按质按量地交付了项目,为中美首次合作整装的MD82型客机最终的成功试飞,做出了关键的贡献。

  启航之梦

  中美建交后的重磅合作

  航空工业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是一个国家技术、经济、国防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将发展工业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这其中,航空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格外关注,尤其在“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1955年)发生后,生产出中国人自主研制的飞机就一直是航空人的追求。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航空事业,尤其是民航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航机型也在不断演变。曾经,我们从西方和前苏联购买了许多飞机,他们为中国打开了接触先进民航技术的窗口,其中不乏一些经典机型,最典型的如中国国产大飞机前身——MD-82客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航空业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其中第一步是希望通过中美合作制造装配MD82/90客机,由麦道公司提供技术,以实现我国飞机制造能力的全面提升。

MD-82项目历史意义重大,就美国而言,这是它第一次将整机装配厂家延伸到本土之外;就中国而言,它是中美建交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覆盖面最广的一个合作项目。

1985年4月12日,经过中美双方的多次交涉,最终美国麦道公司和上海航空工业公司(中国商飞公司前身)签署了一份合同。在这份合同中,中国购买26架MD82飞机,其中一架为样机,其余25架均由美国麦道制造,中方则承担飞机总装的职责。在当时的中国,唯一能承担如此重任的地方是工业基础雄厚的上海。最终,总装任务当仁不让地落在了上海飞机制造厂(以下简称“上飞厂”)身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运10飞机在总装车间进行系统总装。图源中国航空新闻网

  第一架飞机的零部件计划于1985年年底运达上海。但在合同签署完成的1985年年初,即便是当时代表着国内最先进飞机总装水准的上飞厂大场机场总装车间,依旧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改造,才能匹配上MD82飞机总装的技术标准。

  这是中美在民航领域的第一次合作,意义重大;完成该项目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究竟谁能够承接起这一高难度又极具历史意义的项目?

  凭借着以往优秀的项目案例积攒的出色口碑,以及业内对“建筑湘军”优良作风的肯定,最终湘安公司作为主要施工单位进驻到了上海大场机场,投身到一场重大且紧迫的建设当中。

  任务艰巨

  土建和安装同时进行

对于上海大场机场总装车间的扩建改造,湘安公司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便体现在了施工队伍的人员规模上。依照常规建设的惯例,一般投入施工的是一支施工队(整个湘安公司总共有16支施工队伍),但为了能够更快地实现项目完工,湘安公司从湖南抽调了两支队伍共300多名施工队员进驻现场。

  “对于绝大多数的队员来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上海。”当时担任项目施工队队长的饶德彬,也是第一次来到上海,来不及细细体会这座大城市的繁荣与发达,他就和大部队一起开往了上海北郊的大场机场。

  此刻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座亟待改建的车间厂房。这其中,尤以85号计算机(数控)厂房与51号喷漆厂房最为关键。


△1986年,参与建设的湘安公司四分公司经理带队到项目检查时,主要管理人员在上海飞机制造厂大门前留影。受访者供图

  为全面提升总装制造能力,上飞厂引进了一批国际先进设备,其中包括5座数控机床、4.5万吨橡皮成形压床、近千台当时顶尖水平的成套测试设备、12条冷热加工生产线。新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对设备、资料、物件、人员和生产进行全面管控。

  值得一提的是,51号喷漆厂房的设计跨度冠绝当时国内已有的同类型厂房。在设计规划上,这间喷漆厂房将具有空气过滤、温度调节等10大系统,能对各种大型客机进行全机喷漆。结合紧迫的工期,这无疑又加大了施工建设和设备安装的难度。

  除此之外,在当时湘安公司参与该项目的管道班班长杨庆宇看来,项目建设的难点还在于土建与安装的同时进行,这也是基于赶工期的考虑。他举例说,按照惯例,土建顶篷的钢结构架要全部完成,管道施工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施行,然而当时在51号喷漆厂房,顶棚施工还没完成,甚至钢梁才刚刚坐起,管道施工就开始进行了。

  随着1986年第一架MD82飞机完成总装下线,试飞也迫在眉睫。最终经过多方研判,首次试飞的时间定在了1987年7月2日,那正是建党五十六周年纪念日的第二天。赶在“七一”之前完成献礼的光荣使命,落在了拥有着“铁血军魂”的湘安公司肩上。

  工期紧迫

  “歇人不歇机”

  说湘安公司有铁血军魂,可不是什么牵强附会的比喻。在1958年湘安公司创建之前,其最早可追溯的前身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建七师下属的一个团,职责是建设和维护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程设施。战场形势的风云变幻往往只在须臾之间,争分夺秒的建设与抢修对于工程兵而言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军令如山倒在他们眼里不仅仅是一句威严的辞令,有些时候,军令的贯彻程度左右了战场的胜局。

  虽然鼓角争鸣、硝烟四起的战场景象早已是历史的回响,但在1987年的上海大场机场总装车间,空气中,处处弥漫着有如战场一般的紧张气息。


△1987年3月下旬,上海飞机制造厂81#厂房钢大门第四扇吊装。受访者供图

  “这也是湘安公司的文化沉淀,那就是说了要完成就必须要完成。”回忆起工期最紧张的1987年,廖建华依然心潮澎湃,“当时施工现场有句话,叫‘歇人不歇机’,意思是工地上的机器不会停歇,工人们一天到头三班倒,我们那时立志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

  因是中美合作的项目,美方在那时也派出了一支技术专家队伍常驻大场机场,在“抢七一”那段最为紧迫的阶段,一到周末,施工现场呈现出一副十分有趣的画面:一面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另一面则是空荡荡的美国专家办公室。这副冰火两重天的对比,生动地展现出两国施工人员对于这一项目的认知,也许在美国专家看来,此次上海之行只不过是一份经济上有利可图的商业合作,但在改革春风刚刚吹拂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那时渴望国家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国建设者来说,为中美合资大飞机的按时交付试飞提供保障,是一份极具历史责任感的事业。

  “累了就找个空处靠一下,食堂把饭就送到工地,最长一次我们三天没回过宿舍。”据项目施工队副队长胡波回忆,工期进入“抢七一”阶段,两个施工队都进入一线,在人手最紧张的时候,公司机关的人员也参与施工。

  “要打胜仗,关键就要看排头兵。”据后来荣获五一劳动奖章的杨庆宇介绍,当时施工一线在施工队指导员的组织下,工人们纷纷成立了党员先锋队开展建设突击。何谓“指导员”?这是血液里流淌着部队基因的湘安公司所独有的职位。“指导员”相当于党支部书记,主要承担在项目一线上给队员们做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


△1987年5月16日,"大会战”时,当时参与建设的湘安公司领导、工程部门技术人员,所属四分公司、五分公司以及参与支援的其他分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在上海飞机制造厂87#厂房前合影。受访者供图

  杨庆宇回忆,虽然那时一线工人大多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但大家都急切地向党组织靠拢,希望能以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获得组织认可。为51号喷漆厂房铺设管道,施工人员要长时间吊在在十多米的高空作业,又因为土建与安装是同时施工,缺少供人站立的平台,通常一吊就是两三个小时。待队员们着地之后,腿脚和背脊都酸麻了。大家偶尔也会笑称,飞机还没试飞,他们就已经先在空中翱翔了。

  后来这支为51号喷漆厂房铺设循水管道的班组,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了“工人先锋号”的称号。

  实际上,对于工地上大多数才过弱冠之年,且刚在湖南组建了家庭的年轻湘安人来说,长期与家人相隔或许是比高强度的工作更需克服的挑战。那时,工地上没有电话,想要与家人通讯只能通过书信,往返沪湘两地的绿皮火车又太费时间,且工期紧张很难找到回家探亲的机会。

  回想起曾经的时光,饶德彬短暂沉默之后,深情地说:“湘安公司的司歌唱得好,我们是一群‘四海为家’的人,国家哪里有建设施工,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

  1987年7月2日,在举国的注视与期待中,第一架MD82型客机如期飞上了蓝天。就在一个月前,随着51号喷漆厂房的落成,湘安公司的工人们陆续离开了大场机场,将鲜花和掌声远远地留在了身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美合作总装了35架MD82/83飞机和2架MD90飞机。图源中国航天新闻网

  时光飞逝,两段包含着熟悉名称的新闻有如历史的礼炮鸣响一般,让那些曾经恢弘如今却慢慢被人遗忘的历史重新来到眼前——

  2008年10月26日,作为中国民航第一批现代化主力航空器,曾经见证了中国民航改革发展20余年巨变的MD-82飞机,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正式告别中国市场。

  2021年1月20日,随着一架ARJ21飞机总装下线,商飞公司大场机场总装车间告别历史舞台,未来ARJ21的生产将转移至更加现代化的浦东祝桥基地。


△2021年,大场总装车间制造的最后一架ARJ21飞机总装下线。图源中国航空新闻网

  沧海桑田,曾经故事的两位主角如今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那个沉默耕耘的幕后英雄——湘安公司仍然挺立。

  隶属于湖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湘安公司,带着“兵转工”的红色特质,60余年来,从计划经济跨入市场经济,从国内博弈至国际角力,已成为真正的“外向型”建筑企业。湘安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克祥表示,“十四五”期间,企业将以党建为引领,积极践行“三高四新”战略,对标国内一流,聚力融合共建。

  如今,“湘安铁军”的美誉在国内国际的建筑市场行业里广为传颂,辉煌往事化作前进动力,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版权所有:三湘集团有限公司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0949号    湘ICP备14007702号
香港总部电话:00852-28921168   传真:00852-28034318
地址:香港湾仔骆克道353号三湘大厦35-38楼
长沙代表处电话:0731-82297169   传真:0731-82281968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芙蓉中路一段593号
潇湘华天大酒店22楼

首页 电话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