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26)丨劈山截水筑平湖!万余民众徒手垒出中国水利工程奇迹

2021-09-22

 

  随车从永州市双牌县城沿潇水而上,“高峡出平湖”的秀丽景色赫然映入眼帘:一座长311米、高58.8米、高程176.5米的大坝横卧潇水之上,嵌入两山之间,百丈飞瀑,水雾升腾,在群山环抱中显得伟岸而壮阔。

  这座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双牌水库巍巍矗立,循着历史轨迹回顾,背后是一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光辉岁月。

  热火朝天!

  万人徒手改变“十年九旱”困局

  由湖南省湘水集团双牌水力发电有限公司管理运营的双牌水库,其所在地为原零陵地区,即现在的永州市。这里也是中国六大干旱走廊之一的衡邵干旱走廊,许多地方十年九旱。历史上有记载,每遇上干旱年份,这里不仅庄稼颗粒无收,连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既怕旱,又怕涝,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的老百姓。

  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电力工业十分落后,水电几乎是空白,严重制约了工农业生产发展。1953年至1958年,湖南省水利电力局勘测设计院在苏联地质专家的帮助下,经过对潇水流域的水能资源勘测设计和考查论证,建议截住潇水兴建双牌水电站枢纽工程。潇水系湘江的东源,双牌水库拟选位置,两岸高山峡谷密布、河道落差大,是修建水库的绝佳场所。

  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党员韦敬,就是当时省水利厅派驻双牌水库参与地质勘探的一员。1957年,他跟随勘察设计专家团队进行了大坝选址等前期勘探。回顾当年情景,他说:“(我们)要查勘地质构造情况,(比如)是否有溶洞、是否有裂缝等,最后确定了大坝的选址位置。”

  1958年4月,一封《双牌水库枢纽工程计划任务书》上报湖南省委。经国家计委、经委和水电部论证并批复,同意工程上马。

  当年7月,在中共湖南省委召开的全省大、中型水电工程施工准备会议上,双牌水库被列为全省重点建设工程之一。随后,双牌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由时任零陵县县长的蒋德姣任指挥长,省水电厅副厅长史杰坐镇指挥。省水利厅、省计委会同省林业交通等部门,邀请国家水电总局及前苏联地质专家进行查勘会审。

  1958年10月,双牌水库正式动工,由此拉开了“万民动手修水利”的壮观场景。一时间,水库建设场地人头攒动、机械轰鸣,一场“移山造海”的攻坚战役拉开了帷幕。


△双牌水库建设现场。(受访者供图,下同)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物质条件极度贫乏、机械设备稀缺。修水库基本靠人工土法上马,无论是开挖还是装运,手抬还是肩挑,抡锤还是掌钎,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11月,在国家、湖南省委的号召下,万余名水库建设者带着满腔的热情,从衡阳、永州等地奔赴到这荒山野岭、荆棘密布之地。“机械营、混凝土营、施工营、木工营等专业力量,都是省水利厅招来的。” 双牌水电站年逾八旬的老党员刘继德记得,“大家吃住都集中在潇水西岸的山坡上,住的是简易搭建的茅草棚,排得密密麻麻,到处都是……”

  炸石放炮、抡锤掌钎、装筐肩挑,工人们一趟又一趟,一筐又一筐,你追我赶开展劳动竞赛,争先恐后手抬炸石和沙土……当年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如今依然刻在刘继德的脑海中,“我们每户人家都是义务工,挖土、挑泥巴、砸石头、垒坝、平土,全部是累活,但大家都乐意参与其中。”刘继德回忆:在那个年代曾经流行过一句话——祖国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愿。


△建设中的双牌水库,图为泄洪硂基础部分。


  创新实践!

  建设者自主攻坚解决技术难题

  然而就在双牌水库建设如火如荼之际,却意外传来不好的消息——中苏交恶,前苏联专家撤走并带走了全部技术资料。

  但这盆当头冷水,并没有浇熄双牌水库建设者们的热情与斗志,“一切只能靠自己!”建设者们开始了艰苦的独立攻坚之路。

  在这荒野之地,砂石料运输成了一道关键难题。在双牌水库指挥部的指导下,建设者们发挥创新精神,设计制造了双轨小火车等新型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砂卵石通过水路运送到滨江广场,再装进铁皮斗车,只需一个人控制斗车顺着火车轨道运输至大坝附近……中间处还设置拌料站,搅拌成混凝土后,继续沿轨道给大坝灌浆,再沿另一侧轨道返回。” 向记者回忆这些往事时,年迈的刘继德神采飞扬。


△运送砂石上坝顶的简易轨道。


△工人在运送石料。

  施工中,打石放炮是个力气活、技术活。打在石头上放炸药的洞叫“炮眼”,需要打炮手甩着铁榔头不停地敲击钢钎,不仅辛苦,而且效率不高。刘继德说:“有时候碰到下雨天,炸药就不能放进去引爆,打出的炮眼就泡汤了。我们整个工作只能瘫痪停止。”

  为了确保大坝基础所需大量土石方,共产党员夏家成与技术小组日夜钻研,很快研究出闻名全国的“水吸渣深孔药壶炸破法”,每一炮土石方达到了原来的4倍。他们还在预埋块石方面采用了一些土制方法,使埋放率平均达17%以上,在当时的全国轻型坝中埋石率为最高,这不仅节约了水泥,同时也保证了质量。

  拦洪度汛是水库建设的关键环节。大坝围堰清基时,正逢严寒冰冻。一场大雨后河水猛涨,建设工地险象环生,围坝也被汹涌的河水冲出一个大洞,只有堵住洞口,才能继续施工。以雷德寿为主的20多名党员抱着棉絮义无反顾地跳入刺骨的冰水中,顽强拼搏,终于堵住洞口。1959年冬天,共产党员、混凝土队队长童彪带领民工探索出低温下混凝土凝固的办法,加快了大坝浇灌进度。


△断水围堰。

  在基本靠人力的条件下,双牌水库建设者们顶风雨、冒严寒,连续作战,忘我奋斗,靠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劈山截水、开岭筑坝的水利工程奇迹,被国家水电部全国通报表彰。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工地出席全国群英会的代表。1960年,国务院把双牌水库指挥部树立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增产节约”的典型,奖红旗一面、奖金20万元。

  经过四年艰苦奋战,双牌水电站枢纽工程克服重重难关,于1962年陆续封闭导流底孔,土建任务基本完成。1962年8月,船闸通航;1963年,枢纽工程全部完成。双牌水电站,控制流域面积10594平方公里,总库容6.9亿立方米,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南第一的大型水利枢纽,也是湘江水系调洪调峰的骨干水库。


△建成后的双牌水库。

  “双牌”成名牌!

  一座水库滋润了一方乡土

  “通电了!”1963年7月28日,随着首台机组发出了第一声轰鸣,双牌水电站首次向工地及附近农排送电,工地上下一片沸腾。潺潺河水从水渠流进干涸的稻田,当地农民像过节一样欢欣庆祝。

  其实首次发电也充满曲折。刘继德回忆说:“那是两台3000千万的发电机,在此之前,由于坝内电站发电机组按苏式机组设计,苏联撤走的专家单方撕毁了机组供货合同,导致原订购4.5万千瓦苏制机组无法供货。”

  1966年3月、1969年5月,双牌水电站陆续安装了第一台、第二台苏式中制4.5万千瓦大机组。1979年5月1日,第三台4.5万千瓦机组安装投产。至此,双牌水电站按设计规模完成了13.5万千瓦的机组安装。1963年至1966年,绵延92公里的右干渠建成,流经双牌、零陵、冷水滩、祁阳4县33个乡镇,灌溉32万余亩农田,为这些地区稻田旱涝保收,旱地改水田、单季改双季创造了有利条件。

  1963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来到刚竣工的双牌水库视察,对如何尽快发挥水电站综合效应,提出了明确要求。临走前,应干部群众要求,他挥毫题下“双牌水库”四个大字。如今,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依然印刻在大坝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双牌水电人。为了纪念陶铸,湖南省双牌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在水库旁建造了陶铸汉白玉像广场,现已成为双牌县红色教育基地。


△双牌水库旁的陶铸玉像。

  双牌县也因双牌水库而得名。该县在1969年12月正式设立以前,是1964年6月成立的潇水林区管理局。再往前追溯,则是1964年1月成立的双牌水库林场。双牌水库林场主要是保护双牌水库区域森林资源,涵养库区水源,防止因管理不善出现无序砍伐、破坏森林植被,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危及库区安全。

  岁月流逝,世事倥偬。投产近60年,双牌水电站这座集发电、灌溉、航运与防洪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大型国有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累计发电近300多亿千瓦时,近年来平均每年创产值2亿多元,实现利润3000多万元,缴纳税费4000多万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008年,南方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冰灾,永州地区电网全线瘫痪。湖南省湘水集团双牌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发挥电站“黑启动”功能,作为首个电源并入电网,迅速给永州电网送电。“水电站机电设备通过这些年的升级改造,达到了行业一流的水平。”公司党总支部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刘德文介绍,双牌水电站近十年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进行发电、变电、送电机电设备进行更新升级,大大提高了发电效益,为湖南工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的双牌水库。

  历经六十载风雨沧桑,双牌水库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潇水之间,诉说着当年建设时的磨难艰辛,也诉说着一段崭新的水利奇迹。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它巍然矗立,伴着静静流淌着的潇水,向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展示着全新的盛世图景。


版权所有:三湘集团有限公司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0949号    湘ICP备14007702号
香港总部电话:00852-28921168   传真:00852-28034318
地址:香港湾仔骆克道353号三湘大厦35-38楼
长沙代表处电话:0731-82297169   传真:0731-82281968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芙蓉中路一段593号
潇湘华天大酒店22楼

首页 电话 地图